南宋李焘智破盐引案
南宋孝宗时期,四川因地处西南,盛产井盐,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源。当时朝廷实行盐引制度,商人需向官府购买盐引(运销食盐的凭证)方可合法贩盐。但蜀地官吏勾结豪商,伪造盐引、走私私盐的现象屡禁不止,不仅导致国库亏损,更让普通百姓深受盐价暴涨之苦。1175年,史学家李焘(四川丹棱人)调任成都府路转运副使,肩负起整顿盐政的重任。
李焘到任后,发现蜀地盐引流通混乱,仅成都府一年内就出现“重复验引”案件数十起。其中最棘手的是泸州商人王元宝案——他手持十张盐引在嘉州(今乐山)贩盐时,被当地盐监查出引面编号与官府存档完全一致,却被指为伪造。王元宝辩称盐引购自成都官方,而成都盐司则坚称编号未外流,双方各执一词,案件僵持三月未决。
李焘仔细核查卷宗,发现疑点:王元宝的盐引纸质略厚,边缘有细微虫蛀痕迹,而官府存档的盐引纸张光滑,无虫蛀。他随即传唤成都盐司吏员张诚,假意询问:“近年蜀地多雨,盐引库房是否受潮?”张诚随口答道:“库房干燥,从未生虫。”李焘再问:“那为何王元宝的盐引有虫蛀?莫非官府存档的是后补的?”张诚顿时神色慌张。
随后,李焘密令下属比对盐引上的朱印——官府存档的印章边缘有一处缺口(因年久磨损),而王元宝的盐引印章完好无损。他立刻拘押张诚,结合其近期突然购置田产的线索审讯,张诚最终招供:他与泸州盐商勾结,利用管理漏洞偷盖空白盐引,再模仿存档编号填写,因担心被发现,特意用旧纸伪造,却忘了库房无虫蛀的细节,露出破绽。
此案审结后,李焘顺势清查蜀地盐政,查获伪造盐引三千余张,惩处涉案官吏十七人、不法商人五十三户。他还奏请朝廷改革盐引制度:改用水印纸印制盐引,编号加入隐秘暗记,每季度由转运司与地方盐监交叉核验。这些措施使四川盐政清明了十余年,盐价回落三成,百姓称便。
这起案件既体现了古代司法中“物证优先”的智慧,也反映了四川作为产盐重地,在国家经济治理中的特殊地位——盐政的清明与否,直接关系到西南地区的稳定。
文字:网络 文字编辑:郑婕妤 图片:网络 图片处理:网络 编辑:王小佳 审核:曹添 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