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内在联结,筑牢法学专业学生的文化根基与专业认同,2025年9月24日下午,法学院(自贸港国际法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模拟法庭精心组织文化寻根课程作品展示评选活动。活动现场,各班级学子围绕家乡文化特色,将地方文脉传承与法治护航实践相结合,呈现了一场兼具文化温度与法治深度的精彩展示。其中,法学2503班学子凭借鲜明的主题、扎实的调研与深刻的思考,成为活动中的亮眼代表,盖馨月同学率先以宁夏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开启了家乡文化与法治融合的生动叙事。
盖馨月同学以“法治为纲 文脉为魂宁夏特色产业铺就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进行了家乡文化的展示,她在展示中说到:“贺兰山东麓的葡园硕果盈枝,中宁沃野的枸杞红透枝头。在宁夏这片沃土上,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业既承载着千年文脉积淀,又沐浴着法治护航的阳光,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从千年文脉的传承延续到法治保障的精准发力,通过本次活动,让大家见证了,宁夏特色产业正走出一条文化铸魂、法治筑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当古老物产遇上现代法治,这些承载着宁夏记忆的特色产业,必将在黄河岸边书写更加璀璨的新篇章。”

欧智美同学以“粤语讲法,法治有声”为主题介绍了自己家乡的方言,其在活动感悟中写道:“粤语作为中国地区方言之一,通行粤港澳,异于普通话,承载岭南韵。通过本次文化寻根活动,我再次主动了解我家乡的语言——粤语同法治的关系。因为选择以PPT演讲的形式呈现,我第一次突破自己,站在大众面前演讲,同时家乡的语言也在背后给予我极大的力量。由于自己是第一次做PPT,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改了好几版,从老师那里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成就感和获得感并存。这次活动将家乡的语言从岭南大地传出,与现代法治相遇,形成以法律为保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延续岭南活力,促进岭南发展的新高度。”

林钰桐同学则以“法治为‘非遗’护航,让牛肉面香飘得更稳”为题得出了“当法治成为汤底,非遗才能在面条里生根”的调研感悟,她认为:“兰州牛肉面的醇香,不仅是黄河文化与西北风情的融合,更承载着几代人的技艺传承。此次专项调研既是对行业食品安全的‘全面体检’,更是以法治力量守护非遗传承的具体实践。随着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地,兰州牛肉面将在安全与美味的平衡中,持续传递城市温度,让这碗‘舌尖上的非遗’香飘更远、更稳。”

陈乐祺同学介绍江西文昌里文化谈到:“本次调研让我实地探访、拍摄了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并更加深刻地感受了家乡的历史文化、美丽风景,感悟到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法治氛围。而后通过网络浏览与AI检索等数字化手段,再结合自身的思考,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家乡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传承与法治宣传相融合的认知,最终实现本次文化寻根调研活动‘认知自我、认知原生文化、建立文化根基’的目标,增强了我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激发了我对家乡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拓展了我的法学学科视野。在此次调研中,我在实地探访时拍摄的照片可作为本次调研的依据,这点正好与法学专业所学诉讼的举证原则相关联,拓展了我的法学思维及跨学科思考能力。总而言之,本次调研让我深刻领悟到家乡文化的悠久与美丽,让我意识到法学专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我们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及时关注家乡文化动态,为文化传承助力!”

作为法学2503班的指导老师,韦海浪老师在总结中说道:“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此次文化寻根活动是我院‘德法兼修’育人体系的重要实践,希望同学们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时代价值,作为未来的法律人,同学们既要做法律条文的守护者,更要做法治精神的传承者,在守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永葆初心与担当。”

文字:韦海浪 文字编辑:韦海浪 图片:韦海浪 图片处理:韦海浪 编辑:陈雨欣 审核:王子龙 胡宏雁 林琳
